水腫解碼
水腫解碼

中醫將水腫視為體內水液代謝失常的病症,主要分為陽水陰水兩大類:

一、病因與分類

  1. 陽水
    • 多由外感風邪、濕熱或瘡毒引起,發病較急‌。
    • 常見類型:
      • 風水相搏‌:眼瞼或頭面先腫,迅速蔓延全身,伴惡寒發熱‌。
      • 濕毒浸淫‌:水腫伴皮膚瘡瘍,舌紅苔黃‌。
      • 水濕浸漬‌:全身腫脹,下肢明顯,按之凹陷‌。
  2. 陰水
    • 因脾腎陽虛或久病體虛導致,病程較慢‌。
    • 常見類型:
      • 脾陽虛衰‌:下肢腫甚,按之難復,腹脹納差‌。
      • 腎陽衰微‌:全身高度水腫,腰膝冷痛,畏寒神疲‌。

二、治療原則

  1. 陽水
    • 發汗利水‌:如風水型用越婢加術湯(麻黃、石膏、白朮)‌。
    • 清熱解毒‌:濕毒型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‌。
    • 健脾化濕‌:水濕型用五皮飲(桑白皮、茯苓皮等)‌。
  2. 陰水
    • 溫補脾腎‌:脾虛用實脾飲(附子、乾薑、白朮);腎虛用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‌。
    • 活血利水‌:久病瘀血者加桃仁、紅花等‌。

三、日常調養

  • 飲食避免過鹹或生冷,減少水濕滯留‌。
  • 適當運動助氣血運行,但陰水患者需避免過勞‌。

中醫強調「治水需治氣」,透過調理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,從根本改善水腫問題‌。

若症狀持續,建議由中醫師辨證施治。